为后代选择城市的3个逻辑

花生妈的小纸条

正文开始前,我先统一回复后台朋友们的留言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这几天很多朋友留言说,错过周一豆神名师赵伯奇的直播但还是需要豆伴匠R系列。因为很多福利政策品牌方只给到直播间,所以这两天我费了老大的力气去争取,终于又从豆神那里拿到了很少的团购名额,享受直播间同等价格和福利,名额极其有限,需要的朋友请今天抓紧入手,先到先得,名额用完就下架。

豆伴匠R系列——名篇精读+阅读理解提升+作文精写精批精改(每级16次),由国内顶配师资讲解并带社群辅导,帮助孩子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进阶甚至跃升。考虑到外面找个老师精批一篇作文也要100-200元,我认为R系列性价比极高。

同时我也上架了豆伴匠L系列,和R系列的区别是:L系列是涉及大语文基础的方方面面,而且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都有级别;R系列是阅读写作专项突破,主要覆盖小学新三年级到初三。

而且我听说L系列会从明天7月1日零时开始涨价,直播课的权益也由长期赠送调整为每级仅赠送24次,所以要入手也请趁着今天,还有最后几个小时,过了今天,就没有现在的价格和福利了。

TIP:购买R系列后,联系公众号商城客服,进入伴学群。

少量名额拍完截止

点击进入店铺

对于差别较大的省份,比较容易判断。比如说浙江省的要不要去上海,河北省的要不要来北京,河南省的要不要奔天津。

但对高考难度相差不大的,就很难给出建议。

虽然我也努力有问必答,但也非常诚惶诚恐,因为这仅仅出于我自己的了解。而且我觉得,不管选择省份还是选择城市,高考难度都不应该是放在第一位来考虑的,甚至可以说,它的排序还挺靠后的。

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,如果我可以任意为孩子选,我选择省份和城市的3个首要原则,供大家参考。

1

教育资源

教育资源不等于高考难度,一些西北边远省份,高考难度是低,然而它们配套的教育资源也弱,所以最终结果其实也差不多。

有朋友留言里提到“高考移民”,我必须说现在管控非常严格,一般至少需要孩子高中连续三年的户籍和学籍。关键是,孩子肉身就得在那里读书。据我了解,在这个关键点上钻空子很难,因为家长其实挺爱举报的,即使是捕风捉影,各地教委每天都能收到各种举报电话,他们都会认真并谨慎地处理,可不敢拿这个开玩笑。

那么,介于高中难度和初中完全不能相提并论,如果在教育资源弱的省份连续读三年高中,除非是那种初中已经把高中知识都学完的,最后到高考时也没有竞争优势了。而且,如果好端端的在北京上海呆着,有多少人会愿意放弃三年工作和生活带着孩子跑到西藏读书?这里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当然从这点来说,宜居性可能海南会比西藏好一些。

之所以讨论教育资源这件事,是我感到,教育的过程比高考更重要。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有12年受教育时间,这期间开的眼界,习得的知识,养成的素质,结交的朋友,可以决定一生。

当然高考也很重要,如果你有选择,尽可能选这样的组合——教育资源强+高考难度低,比如北京、上海、天津——当然,还要考虑可否落户。

2

家长资源

“鸡娃不如鸡自己”,这句话至少在城市选择上是非常正确的。在选择省份和城市这件事上,我认为,家长应该首先考虑自己。

在哪里有人脉(包括亲人、同学和朋友等),在哪里有好工作,在哪里赚钱机会多,在哪里发展空间大,就应该去哪里。

家长自己有实力,孩子就会有更多选择。其实现在很多985、211毕业的学生,出来找工作也要靠关系的。

给您们说句实话,一些原先很难考上大学甚至连普高都难的孩子,如果家长有本事,照样有办法给孩子最后弄进全球TOP100的高校。

讨论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前提:孩子应该尽量跟着父母生活,一家人在一起。除非家长自己没法带孩子,或者觉得老人或其他家人比自己带得更好。

3

身心舒适度(共性和个性)

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,每年都会选出一些宜居城市,评选的指标包括:

‍‍生态环境、城市安全、生活便利、生活舒适,经济富裕、社会文明、城市美誉度等。

所以如果需要迁移,尽可能选择宜居城市,会大大提升自己和后代幸福的概率。

但是刚才说的宜居只是“共性”,还要考虑“个性”的因素。

什么是个性因素?比如上海和北京,你说哪里生活工作读书好?一旦讨论起来,很容易又引起争论,大家各站各队吵得不可开交。

其实从共性来看,上海和北京没有高下之分,需要看你的个性。

作为在上海和北京都生活过的人,我因为口味宽泛,觉得两者都很好,要我取舍还挺难的——要是能在上海北京轮流住几年就最好了。

但如果是有强烈口味偏好的人,那就不一样。

比如有人忍得了干燥风沙,忍不了潮湿阴雨,那么北京就是你的个性城市。

比如有人偏好精致摩登,讨厌粗放不修边幅,那么上海就是你的个性城市。

(每次我从北京去上海,都感觉自己是乡下人进城)

还有人拿深圳广州和上海北京来比较,我对广东不太熟,所以不敢随便评论。但是从教育角度来看,因为有不少好友在那里,我会感受到,对于孩子教育虽然也相当重视,但在文化课上卷的程度不如上海北京。

上海北京的“卷”,不在于高考难度,而是对头部资源对头部学校的追求。如果你不是一个喜欢竞争、追求不断超越别人超越自我的人,那么有可能你在上海和北京,会更容易感到焦虑——当然也分区。

(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上,树立着“向科学家致敬”的牌子,激励我们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)

虽说上海和北京也完全容得下佛系的家长和佛系的孩子,只是这种教育氛围和广东相比还是会有明显差异,除非内心极其强大那么就很容易受到周围影响。

所以,即使广东、四川、海南等地教育资源和高考友好度并不如北上,但对于极度反感竞争和内卷的人,还是可以考虑一下这些省份的。甲之砒霜,乙之蜜糖,说的就是个性问题。

从各国情况来看,如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,人们会逐渐从只重视物质转向精神追求,现在从很多孩子身上已经能看到这个趋势。

所以在共性基础上,一定要考虑到自己和孩子的个性:你们是什么样的性格,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,想要做什么样的人,什么能让你们感到幸福满足。

就像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:须知参差多态,乃是幸福的本源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