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一名女生发文分享自己夜宿海底捞一事,不久后冲上了热搜。网友们对此争论不休,有人质疑,该女生完全可以选择车站周边的旅店,为何要去一家餐厅夜宿;也有网友提出,海底捞在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是一种善意,不应该被消耗。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友曾分享过在海底捞过夜的经历。
(资料图)
“夜宿帮助”是指对那些有住宿需求的人提供临时性帮助。餐饮店作为非专业的住宿机构,本身无法提供舒适的住宿服务,却能为有住宿需求的人提供临时性的休息机会,为他们创造最大的便利。
比如,对于那些需要到就近旅游景点打卡的旅行者,或者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外来人员,譬如穷游的学生或经济陷入困境的务工人员。对于这些特殊的群体而言,相关餐饮服务企业提供的“夜宿帮助”具有雪中送炭的善意。
然而,随着网红打卡的分享,以及获取流量的炒作,“夜宿帮助”有被过度消费的风险,其正当性和合理性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,对其可持续性带来了极大的干扰。
“在海底捞过夜,既填饱肚子又省了一份住宿钱”的两者兼得,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。事实上,在餐饮服务企业夜宿的舒适度并不高,也容易出现财物丢失所诱发的纠纷,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,同时,因为可能需要获得帮助人太多,对正常经营的秩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。
由此不难看出,餐饮企业提供“夜宿帮助”对自身的经营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利好,更多是履行一种企业的社会责任,提供此类服务需要相当的勇气,还会产生额外的成本支出,更加彰显出实施此类举措的不容易,值得提倡和鼓励,也需要获得外界理性的看待和客观的支持。
然而,一些人在分享这一经历的同时,所呈现出“薅羊毛”式的自鸣得意,会造成极坏的负面示范效应,这一帮助一旦被“常态化”“娱乐化”,则有可能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,并因此让那些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投鼠忌器,由此阻断了那些需要获得帮助的人。
这显然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结果,“夜宿帮助”作为一种新生事物,在目前看来,也需要获得“帮助”,即如何寻找一种更加理性的环境,让其变得可持续。对此,需要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,一是这样的服务为谁提供,二是“夜宿帮助”究竟该为谁提供。
这就要求此类服务要针对那些真正需要获得帮助的人,而不是一种普惠性措施。
“夜宿帮助”的善意值得温柔相待,个体不应为了“猎奇”去透支企业的善意,还是应该把这种“特例”留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。恪守行为边界,精心呵护道德防线,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温馨而温暖。
作者:堂吉伟德
投稿邮箱:qilupinglun@sina.com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关键词: